AI 2027:距離通用智慧 (AGI) 還有多遠?一篇文全面解析支持者與懷疑者論點

為什麼「2027」會成為一個被放大的 AI 節點?

2023 年以來,生成式 AI 工具的進步速度震撼全球。從 ChatGPT 的爆紅到 GPTs、Claude、Gemini 的功能疊加,AI 已經從「寫文案」進化到「能幫你做決策」。許多人開始提出更激進的假設:會不會到了 2027,我們就能看到真正的 AGI?

AGI,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,即人工通用智慧,意味著 AI 將不再只是回答問題,而能像人類一樣學習、推理、理解與規劃。Anthropic、OpenAI 等公司的創辦人近來公開表示,這樣的目標可能在 2027 年前後達成。這類言論既令人興奮,也蠻讓人害怕的...

身為 AI 的重度使用者,每天都與這些工具共處、觀察產業動態的同時,也深刻感受到需要多用更全面的研究去平衡不同觀點,不然真的會被每天新的 AI 研究搞得很焦慮!
因此,今天的文章不試圖預言未來,而是回到一個更理性客觀的角度:從支持 / 反對 AI 2027雙方的論點出發,理解為何「AI 2027」成為聚光燈焦點,以及我們到底該用什麼心態去看待它!一起看下去吧!

如果你只有一分鐘,可以帶走的 3 takeaways:

  1. 2027 年被許多業界與研究領袖視為 AGI 可能出現的轉捩點。 根據 Anthropic、OpenAI 等機構的說法,AI 的能力正快速逼近多任務通用表現,未來幾年可能突破過往被認為遙遠的通用智慧門檻。

  2. 仍有許多專家對 AGI 的定義與實現路徑持保留態度。 像 Gary Marcus、Yann LeCun 等學者強調目前語言模型缺乏真正的邏輯結構、物理理解與可解釋性,與「理解力」仍有根本差距。

  3. 台灣社會的 AI 教育、政策與風險治理準備仍顯不足。 多數應用集中在自動化與內容生成層面,面對 AGI 帶來的制度性衝擊與倫理挑戰,仍需強化公共理解與跨領域規劃。

定義 AGI:我們談論的「通用智慧」究竟是什麼?

AGI 不是更強版本的 ChatGPT,而是一種能像人類一樣處理多樣任務的智慧體。它不只是在某個考試(例如 SAT 或醫學題庫)中拿高分,更是能夠跨任務學習、理解上下文、適應環境、做長期規劃,甚至能舉一反三解決沒見過的問題。

今天的 AI,儘管在文字生成、語音辨識或程式撰寫上表現亮眼,但大多仍屬於「窄域 AI」——在單一任務上表現良好,但缺乏通用性與持久策略推理。

舉一個最直觀的例子:如果叫 ChatGPT 幫我寫一份產品簡報,它可以完成;但如果我說「請幫我設計一套商業策略、同步協調三個部門、監控成效並即時回饋」,目前的 AI 還是無法獨立完成。這正是從 LLM 到 AGI 之間的鴻溝。

支持者的觀點:AI 為何可能在 2027 達到通用能力?

在 Anthropic CEO Dario Amodei 看來,AI 將在「幾乎所有任務」上超越人類的時間點,可能就在 2027 之後。他的理由之一,是我們目前的語言模型能力每幾個月就顯著提升,在各種標準化測驗(如 MMLU, GSM8K, HumanEval)上幾乎線性進步。

這些支持者相信,一旦模型規模、資料質量、訓練方式(例如 RLHF、chain-of-thought prompting)再疊加幾輪優化,AI 將具備類似「人類推理、規劃」的通用能力。尤其在 AI Agent 技術、長鏈任務執行(如 AutoGPT)、多模態處理(如 GPT-4V)等領域,他們看到了通往 AGI 的原型。

站在創作者角度,我也親眼見證了這些進步帶來的現實改變:
例如我已能透過 Agent 幫我收集市場資料、整理簡報邏輯、草擬初稿,效率提升蠻明顯的。這讓我開始相信:我們正走在「任務自動化 → 知識自動化 → 決策自動化」的道路上。

但是否「到 2027 就一定能出現 AGI」?這部分還有待商榷,因為這中間還存在許多非技術門檻。

懷疑者的聲音:為什麼一些專家不相信 AGI 會那麼快到來?

不是每位研究者都對 AGI 的時間表感到樂觀。Meta AI 首席科學家 Yann LeCun 就明確表示,現有的 LLM 缺乏「世界模型」——也就是對物理因果與現實結構的深層理解。

Gary Marcus 更指出,今天的 AI 還是大量依賴模式記憶與訓練樣本,缺乏真正的抽象概念與常識架構。他甚至稱現今 AI 的錯誤類型,仍然非常「不人類」,例如會在簡單邏輯題上胡亂回答。

這些論點可以聯想到一個常見誤解:我們常以為 AI 的強項是「邏輯」,但其實它更擅長的是「統計」。它是基於上億筆資料學來的語言接龍高手,不是真正理解「為什麼」的系統。

從過去與模型互動的經驗來看,一旦超出語料訓練分布,例如遇到中文網路上的台語諺語、跨文化的暗喻、抽象概念,它還是會明顯卡住。這提醒我們,所謂的「強大」,往往是我們在某些任務上選擇性看見了它的聰明,忽略了它在其他地方的無知。

技術的現實:模型進化的速度與限制

當然不可否認,AI 技術在過去幾年中的進步令人驚嘆,從 GPT-2 到 GPT-4,每一代模型的語言理解、推理能力與應用場景都有明顯躍進。根據 OpenAI 公布的數據,GPT-4 在 MMLU 測驗中已達到人類平均以上的表現,Anthropic 的 Claude 3.5 在邏輯推理任務中也展現出跨領域理解能力。尤其是模型的指令遵循能力(Instruction Following)和 Code Reasoning 能力,已被廣泛應用在程式開發、客戶服務、教育助理等場景中。

尤其是 OpenAI、Anthropic、Google DeepMind 等公司快速迭代的節奏,讓很多人對 2027 的 AGI 出現感到樂觀。但這樣的進展真的會線性持續嗎?

這時候要問自己一個現實問題:這些技術進步,是不是正沿著「同一條軌道」持續推進?還是已逐漸接近某種天花板?

Stuart Russell(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AI 專家)曾在 2023 年的一場公開演講中警告:「我們可能正在投入大量資源強化一條錯誤的智慧路徑。」他的意思是,如果過度依賴大型語言模型架構,可能會忽略了真正理解與常識建模的重要性。

作為使用者,在觀察模型能力增強的同時,也看到它們在幾個關鍵面向上進展趨緩。像是多輪對話中的記憶持久性、跨語境推理的穩定性,以及在資訊過時或未知領域時的自信錯答(hallucination),都還是沒有從根本解決。

此外,語言模型在 "不可解釋性" 問題上依舊棘手。DeepMind 在 2024 年的論文《Tracr: Compiling Interpretable Programs for Transformers》中坦承,即使對內部模型做 tracing,大多數推理步驟依然無法完全理解與控制。這意味著我們可能擁有非常強大,但我們自己也不完全了解的智慧工具,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。

從這些問題出發,我更傾向把目前的大型語言模型視為「非常強大的工具」,但還不是「具有自主思維的系統」。它們的成長有速度,但方向仍有限。

安全與風險:AGI 的出現會打開什麼樣的潘朵拉盒子?

如果 AGI 真在 2027 降臨,我們的世界會發生什麼?這個問題不只是技術問題,而是社會、制度、倫理的總體考驗。

Alignment 問題如今已是主流討論核心之一:Anthropic、OpenAI 和 DeepMind 都在開發 RLAIF(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AI Feedback)與 Constitutional AI 等技術,白話來說就是希望讓模型在訓練過程中內建「人類偏好」。但這種 "對齊" 並非萬無一失。根據 AI researcher Paul Christiano 的說法,即使模型初期看起來行為良善,一旦能力突破,人類對它的理解與約束可能立即失效。

控制問題則更令人焦慮。Nick Bostrom 在《Superintelligence》一書中曾指出:「比你聰明的智慧體,如果它不想被關掉,你可能根本關不掉。」雖然這句話聽起來很遙遠,但今天在模擬 AI Agent 自主任務規劃時,已經可見它們出現出乎預期的連鎖反應。

作為一個長時間使用 AI 工具的應用者,我的直觀經驗是:當模型幫助我完成某些複雜任務時,我也開始變得更依賴。這種依賴從提升效率逐漸變成「讓它決定比較快」。而這一現象其實已經體現在許多初創企業的營運邏輯中。

如果這股依賴延伸到公共系統、醫療、司法——也就是需要審慎決策與人性判斷的地方,那麼問題可能不在於模型會不會做錯,而在於我們何時發現它做錯了。

台灣的中小企業、教育與政策該如何因應?

如果 AGI 在未來幾年真的到來,台灣的準備狀況如何?

台灣在 AI 應用層面走得快,但在基礎研究、風險治理與人才鏈整合方面仍顯薄弱。根據行政院科技會報資料,截至 2024 年底,台灣超過七成中小企業已有導入 ChatGPT、Bard 或本地化 LLM 工具的經驗,但其中僅不到 15% 有設立 AI 風險備援計劃或倫理準則。

在教育面向,雖然 2025 年起新課綱將「生成式 AI 素養」納入高中技術型課程,但目前缺乏教師培訓與模組化教案,導致實施效果高度落差。不少學生雖然善用 AI 輔助學習,卻未建立對其邏輯與界限的基本認識。

政策方面也存在落差。以台灣目前資料治理法規來看,針對 AI 模型訓練資料的透明度與問責性尚無具體要求。這在 AGI 發展背景下,將成為高度敏感的漏洞區。

也因此,台灣要真正跟上這波智慧浪潮,不只是「導入工具」,更應在倫理規範、資料治理、跨部門教育、產學合作上進行制度性升級。尤其政府在公共 AI 系統部署(如交通、醫療、民政)前,也要先建立 AI 使用框架與風險評估標準。

結語:與其問「AGI 何時會來」,不如問「我們準備好了嗎?」

AI 是否會在 2027 達到通用智慧 AGI ?這個問題今天誰都無法給出肯定答案。重要的從來不是時間點,而是「我們對於這場變化的理解與準備」。

對技術團隊而言,重點是開發過程中的安全、可控性與邊界設計;對政策制定者而言,則是制度調適、產業輔導與風險治理;對每一位 AI 使用者而言,則是保持開放學習、理性判斷與時刻保持懷疑。

未來的技術不會等我們準備好才來。我們唯一能做的,就是讓自己成為理解它、監督它、善用它的使用者!

Reply

or to participate.